广西珍稀濒危物种特有值全国第一!“美人鱼”有望再现     DATE: 2023-10-03 05:55:09

原标题:广西珍稀濒危物种特有值全国第一 !美人鱼“美人鱼”有望再现

最新调查数据表明  :广西珍稀物种 、广西国第濒危物种的珍稀值全再现特有值在全国排名第一;广西已知陆栖野生脊椎动物1151种,均仅次于云南  ,濒危位居全国第二;广西已知野生维管束植物9494种 ,物种占全国总数的有望31% ,仅次于云南和四川,美人鱼位居全国第三……

广西以特有物种命名的广西国第自然保护区不胜枚举,其中大多在全国乃至全球独一无二。珍稀值全再现在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三强省区中 ,濒危唯独广西除了陆地还拥有广阔的物种海域,陆地和海洋两界生物各美其美 、有望美美与共 。美人鱼

植物

兰花金花竞艳 银杉冷杉重见

在广西境内,广西国第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332种。珍稀值全再现其中,德保苏铁 、元宝山冷杉、狭叶坡垒等仅分布于广西;观光木 、金丝李 、金花茶等近百种植物属于珍稀或濒危植物。据统计,分布在广西的濒危植物共有113种 ,在全国所有省、市 、自治区中排名第二。

在五光十色的植物王国里 ,最让壮乡人引以为傲的当属兰科植物 。广西境内分布着兰科植物300多种,其中特别珍贵的兜兰属植物有12种,占全国50%,占全球18% 。

位于百色市乐业县境内的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,就是我国唯一以兰科植物命名并以其为重点保护对象的 。保护区目前已知兰科植物160种,约占全区一半  。世界上最大的带叶兜兰  、莎叶兰 、台湾香荚兰三大野生居群,在保护区保存良好,令人叹为观止。近年在保护区发现雅长山兰 、雅长玉凤花 、广西羊耳蒜、天贵卷瓣兰4个新种 ,为地球兰科植物家属增添新成员。雅长保护区还是贵州地宝兰的唯一分布区 ,堪称中国野生兰科植物的集中区 、基因库 。

20世纪60年代 ,我国植物学家在广西十万大山首次发现金黄色的山茶花,当即引起世界瞩目。

十万大山的兰山支脉一带是金花茶主要分布地,集中了全世界90%的野生金花茶 。在这里 ,1986年建立金花茶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,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。2002年防城港将金花茶定为市花,并作为特色产业大力发展。目前,以防城港、南宁  、崇左等地为优势产区的金花茶产业初具规模 。

1955年 ,中国植物学家带领一支调查队到广西桂林龙胜花坪林区考察 ,发现当时认为地球上早已灭绝 、只保留着化石的珍稀植物——银杉。1979年,同样被认为早已灭绝的资源冷杉,在中国广西资源县被发现而命名  。

银杉

近年又在防城港等地发现一种膝柄木  ,目前仅幸存15棵,是中国十大濒危树种之一。2022年国庆前夕 ,在钦州市钦南区一座水库边山坡上 ,广西国有钦廉林场新种下1000株两年龄 、齐腿高的树苗 ,让国家一级保护的膝柄木首度成批量回归野外。

像膝柄木一样,我区林业部门积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,开展珍稀濒危植物野外回归工作,2022年在百色市右江区将50株德保苏铁、在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100株元宝山冷杉 、在马山县将1000株蒜头果分别进行野外回归。

动物

猴猿白头黑冠 儒艮有望再现

根据新调整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 ,广西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3种,占全国27%。 野生脊椎动物种数位居全国第二的广西,也是灵长类动物分布最为集中的省区之一 。

白头叶猴是广西特有珍稀濒危动物 ,国外不仅没有白头叶猴活体,甚至连标本也没有 ,其研究价值不亚于国宝大熊猫。其散居的崇左市喀斯特山区,1982年划定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,2012年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。经过数十载的努力 ,白头叶猴种群数量已由2003年的598只增加到目前的1400多只 。

白头叶猴与幼崽 。图源自治区林业局

一度认为已经灭绝、2006年在边境邦亮林区重新发现的东黑冠长臂猿,经广西与越南及时建立跨境合作保护机制 ,已由发现之初的19只增长到目前136只 。位于靖西市境内的广西邦亮东黑冠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是东黑冠长臂猿在我国的唯一栖息地。

瑶山鳄蜥在野外一度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,10多年来,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人工繁育 。2022年新增118条 ,使人工繁育鳄蜥总数超过700条 ,成为全球最大的鳄蜥人工繁育种群。2019年5月,保护区进行了世界首次鳄蜥野外放归;2020年9月 ,进行了第二次野外放归  ,两次先后放归鳄蜥35条 。据监测 ,目前保护区内野生鳄蜥共有500多条 ,是地球上不可多得的鳄蜥乐园。

广西江河纵横湖库密布 ,海域广阔岛屿众多 ,淡水海水质量一流,已知淡水鱼类290种 、海洋动物1587种 ,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白海豚 、中华鲟、儒艮、鼋4种。

儒艮被称为美人鱼 ,20世纪在合浦海域时有出没。1986年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。保护区及其附近海域有4条较大的潮流深槽 ,一般水深8—10米,是儒艮活动和栖息的主要场所 。保护区设立以来  ,着力保护修复海洋生态系统,特别是对儒艮喜食的海草进行重点保护和人工扩繁。2022年 ,保护区内中华白海豚 、中国鲎、各种候鸟均呈现大幅增长态势。虽然已有20多年未有儒艮现身的直接证据,疑似儒艮的发现报告及问卷调查表明 ,保护区海域仍有儒艮分布和活动的可能性。

环境

生态生境两利 生物生生不息

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,北回归线居中横贯而过,给八桂大地带来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,形成全国最优的绿色植被。全国最优植被涵养出全国最优水质 ,连年来全国城市地表水质考核结果一再显示,广西城市集群不仅稳金夺银抢铜 ,而且在前十名城市中占据大半席位 。近岸海水质量和城乡空气质量在全国也长期保持一流水平。 广西拥有全国最富硒的土壤 ,默默地为植物 、动物和人类健康提供着长寿元素 。

广西生态系统有森林、灌丛 、农田  、湿地等多种类型,每种类型又包括多种气候型和土壤型,例如在广西森林生态系统中,天然植被就包含有针叶林  、阔叶林 、竹林 、灌丛  、草丛5个植被型组、14个植被型  、26个植被亚型、301个群系。

好山好水好土壤,好林好草好空气,生态优势金不换的广西,成为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 。包括天平山、八十里大南山  、越城岭、海洋山、都庞岭 、萌渚岭等在内的南岭山地,地跨防城港和钦州两市的十万山区,都被列入我国1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中。桂西南石灰岩地区被列入我国17个优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中 。同时 ,桂西南石灰岩地区  、南岭山地、沿海等地区被列入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之中 。

广西碳酸盐岩裸露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0%,喀斯特地貌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分布最集中 、表现最典型 、景观最美丽 ,其中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湿润热带亚热带峰林地貌 ,有世界岩溶天坑博物馆乐业天坑群等独特岩溶地貌。

壮观的喀斯特地貌——乾龙天坑飞瀑。通讯员 李忠波 摄

喀斯特地貌石灰岩的双层结构  ,还形成独特的地下石灰岩生态系统 ,孕育出十分独特的生物类型,如栖居洞穴中的蝙蝠和地下水体中生存的罕见盲鱼,不同地方各有与众不同的独特类型,这些珍稀物种多为当地特有  ,是十分宝贵的遗传资源,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和全球性意义 。

记者 袁琳 通讯员 韦晓

(光明网)